技术迭代催化一次性内窥镜商业化 图像传感器是软镜的核心部件之一,主要有电荷耦合元件(CCD)和金属氧化半导体元件(CMOS)两种类型,CCD技术具有高解析度、动态范围广、低失真度、高感光度等优点,主流内镜均使用CCD技术,但价格高昂。日企在电子软镜CCD时代形成垄断局面,国内只能拿到低端产品。随着民用手机领域技术升级,CMOS技术成像水平已接近CCD,打破了CCD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绝对垄断。 CCD和CMOS技术对比
耗材化引领内窥镜产品创新 复用式内窥镜动辄百万,对医院来说,设备的使用寿命越长越好、设备通用性越强越好。内窥镜耗材化后,成本快速下降,内窥镜不再是高昂的设备,耗材化将引领内窥镜向“专用化”发展,围绕临床各类术式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提升诊疗效率: (1)具体术式场景出发,一次性内窥镜的集成创新一次性内窥镜将摒弃复用式内窥镜的通用性需求,设计一款针对具体术式的内窥镜,如ERCP专用内窥镜,在镜体上高度集成了手术中需要的各类耗材,不再需要医生通过钳道反复操作。再如内窥镜+超声探头、内窥镜+导航的高度集成等,创新潜力巨大。 (2)便携灵活,可拓展急诊化、床旁化、基层化诊疗场景一次性镜体+主机的轻量化、便携化、免洗消,使内窥镜应用场景更加灵活,尤其适用于床旁、急诊、基层等场景。2020年一项国内研究已开始探究一次性胃肠镜内镜系统在急诊中的应用。也有研究提出,床旁使用便携式一次性支气管镜可在床旁早期发现病变,以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便携式一次性内窥镜在急诊中的应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一次性内窥镜的专用性、低成本、耗材化等优势所释放的巨大商业潜能,使得外资企业和国内本土企业纷纷抢注。 不同于传统内窥镜,一次性内窥镜在设计理念、量产均一性和成本控制上与复用式内窥镜存在较大差异,也使老牌外资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探索中不具备明显的领先优势,业界鳌头奥林巴斯上市的一次性支气管镜产品也为代理国产品牌产品。国产企业已呈现百舸争流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3家一次性内窥镜企业。
结语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一次性内窥镜市场才刚刚起步,相信随着供应链体系的成熟,将有更多厂家进入这个市场。 我们相信未来具有以下能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一是具备独立持续研发能力的企业。包括CMOS、后端图像处理芯片等底层电子元器件快速发展,以及耗材化带来的产品的场景化创新,势必推动一次性内窥镜产品的快速升级。 二是具有较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国内目前的收费体系制约了一次性内窥镜的推广,只有真正的低成本,才能较好的嵌入到目前的收费体系中,真正推动产品销售。 三是具有大规模的生产制造能力和经验的企业。不同于复用内窥镜工匠式的组装生产,耗材化下使用量的大幅增长,需要自动化的产线以及配套的质控体系予以支撑。